魅力腾冲丨腾冲皮影之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微动腾冲 Author 赵晗
史书中记载关于皮影表演是从宋代开始的,距今应该有一千年了。小小的皮影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它也伴随着男女老少度过了一个个漆黑的暗夜。
云南皮影主要流传于云南腾冲一带,独具特色的腾冲文化与中原文化、东南亚及南亚文化的交融,使皮影艺术成为边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有个至今仍坚持表演的皮影戏班。据皮影老艺人们介绍,皮影远在明初洪武开边时就从湖南、广东一带传入,当初大量的军队来到滇实行军屯、民屯,因此许多中原文化被带入滇并传播开来。
刘家寨皮影戏班所获殊荣:■1961年10月全国民间戏剧汇演在昆明举行,腾冲刘家寨皮影戏班的演出获得特别荣誉奖。■2003年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大赛中腾冲皮影获综合类铜奖和造型类制作奖。■1998年固东镇被云南省保山地区命名为地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10年5月提出皮影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腾冲人把皮影戏俗称“灯影子”“皮人戏”“土电影”,腾冲皮影对制作工艺要求极严,从选料、制皮、浆皮、压皮、画稿、雕刻、敷彩、定型、衔接,各道工序相互关联,其独特的操作技术和镂刻艺术在中华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选料
主要是黄牛皮,选用不满3岁的黄牛皮为主要原料,每年的选料时间大约在春夏季六七月为佳。
02
制皮
03
浆皮
刚刮好的皮子叫做生皮,不宜直接雕刻皮影靠子,因为皮毛本身不完整,而且刮后的皮质组织没有破坏,遇水后会收缩,遇热后会翘卷,皮内还存有油脂难以着色,为解决这一问题要采用浆皮工艺去油定型,把生皮浆成熟皮。
04
压皮
05
画稿
将晾干的牛皮印刻在描好的线稿上,用铁笔将轮廓轻画在皮革上临摹出来。
06
雕刻
图丨钥匙找锁的旅行
07
敷色
敷色所用的传统颜料为过去民间常用的“品色”,如品红、品绿和墨,后来改为透明水彩色。
腾冲老皮影因为当时条件所限,仅使用马灯,因此皮影靠子主要以黑色为主,后来的皮影以彩色为主,根据需要将红、黄、绿、黑、青五色的矿植物颜料兑入牛皮胶,搅拌均匀,放在火炉上加热使其保持液体状态。敷色时遵循薄而均匀原则,反复多次,以浅深浓淡,勾勒烘染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
刘永周皮影传习馆可以让游客体验皮影敷色步骤,也可购置部分皮影靠子及文创产品,可以将古老的民间手艺打包带回家。
08
定型
敷彩后将桐油或清漆涂于掌心,两手均匀涂在靠子两面,在通风处自然晾干。将皮影烫平以避免皮革卷曲,皮影靠子各部位并置在木板上仿佛挤压使其平整。
09
装订
组装时将靠子将雕刻好的上身、腰、双腿、双臂等部分按最初形态根据需要用竹签衔接起来,在影人靠子脖口处加上套脖,以便于演出时随时调换头靠。脖口和双手拴缝操纵杆,操纵杆用铁条加秫秸秆做成,长短依皮影靠子而定。
腾冲皮影本身彰显的就是文化传播中接纳主体的开放精神,各种戏曲使然和谐共生,也彰显了云南开放接纳的文化底蕴。
腾冲皮影汲取了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集壁画、戏剧、画像砖、剪纸等传统文化融合统一是腾冲皮影戏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今天像皮影戏这般五彩斑斓,色彩多样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
腾冲皮影的高度基本都超过50厘米,大的甚至达到70~80 厘米,因此腾冲皮影又有“大皮影”之称。由于“个头大”,腾冲皮影靠子在制作上比国内其他地区要更费时费力,对技艺的要求自然趋于严谨。
腾冲皮影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功能,艺人们走村窜寨,传播着文化的信息,沟通了四乡八邻的感情,维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梦想,通过皮影戏传承了传统的礼仪道德,人生哲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传承了化于无形的文化体系,规范了村民的行为风范,形成了价值体系较为相似的文化圈。
总之,皮影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充当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欣赏,同时大众在不知不觉中维护保存着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长期共生共融,相得益彰,皮影戏得以保存发展至今。
今天腾冲皮影戏这门祖传的艺术,像中国绝大多数传统艺术一样,已经不太可能恢复到万人争睹的盛世了,只能是在新的时空中寻找到新的落脚点和传承点,然后才能谈发展。皮影戏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纯手工的技艺,在机器制造业的大生产时代,这门艺术的“生产效率”很低,和现代影视制造产业生产效率不可匹敌,但正因如此又“物以稀为贵”。皮影戏的价值又因为纯手工、真传统而在今天显得愈发珍贵,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近日,腾冲市文化馆携手刘家寨皮影戏团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前往五合乡、芒棒镇、清水乡等乡镇为观众带去《大闹天宫》、《岳云卫国》等剧目的表演,皮影艺术进乡村、进校园,不仅发挥了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更是丰富乡村文化、校园生活的重要做法。
通过皮影艺术进乡村、进校园,老人们重温了儿时回忆,也给了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直接接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收获快乐,让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走入人心,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